记者:自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经济飞速发展吸引了成千上万来深建设者,现在,社会建设日益成为公众关注的话题。这是为何? 王穗明: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摸着石头过河”,基本上走了一条“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的发展道路。这在宏观上实现了经济规模和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在微观上却出现了某种程度的不平衡、不协调。特别是在社会领域、在人均发展指标上,区域之间反差尤为突出,而且开始成为吸引人才、引进项目的制约因素。今天的深圳,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以城市发展带动现代产业、带动现代生活的新阶段。一定要扭转片面、孤立看待产业发展的观念,更加注重综合配套、更加注重公共服务、更加注重生活质量,以加强社会建设支撑城市品质的提升,以城市品质的提升来集聚城市中人的融合。 记者:深圳已在36个项目按实有人口实现了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呢? 王穗明:这36个基本公共服务分为7大类一级公共服务指标和29个二级公共服务指标,包含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公用事业设施、环境保护、就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类别。这些基本公共服务,是所有公共服务中与城乡人民生活关系最直接、最密切的领域。通过对上述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设计,在一定时期内逐步地按阶段相应配合推进,缩小了户籍和非户籍人口公共服务差距,促进城市统筹发展和不同阶层的融合。 记者:为何推出“积分入户”制度? 王穗明:“积分入户”是根据非户籍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技能程度、对社会的贡献、遵守社会规范等方面情况进行累积评分,并以此作为在城市落户条件,为非户籍人口落户深圳提供一条公开透明和个人理性努力的路径。积分入户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外来人员有序进入深圳的通道,进一步完善积极宽松的户籍迁入政策,是加快扩大深圳户籍人口规模的重要措施。 作为全国最大的移民城市,因流动性大,深圳成为了一个典型的“陌生人”社会,且80、90后出生的新一代来深建设者较之第一代有更多的利益诉求。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社会管理进行创新,实现社会管理的根本性转型。近年来,深圳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对流动人口尊重厚爱、平等对待、服务为先的理念,积极实施社会建设“织网工程”,为流动人口创造了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可以说,深圳社会管理的创新,社会建设的推进,都是摸索实践做出来的,这是一个时代发展的必然。社会是由不同群体、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文化的多维个体组成的,是一个大家庭、共同体。在当前,推进新形势下的社会建设、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大投入,更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要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