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最高人民法院在浙江宁波召开全国法院文化建设工作会议以来,各级人民法院扎实推进法院文化建设,思想认识进一步提高,制度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阵地进一步拓展,队伍精神面貌有了新变化,推动工作发展有了新成效。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近日在天津召开的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各级人民法院在“宁波会议”的基础上,从认识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法院文化建设进行梳理、深化和升华,进一步开创法院文化建设的新局面。为深入贯彻全国大法官研讨班精神,总结新经验,展示新成就,开创新未来,以更加优异的成就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本报特推出“科学发展 成就辉煌 深入贯彻大法官研讨班精神”专栏。敬请关注。
6月12日,基金经理李旭利涉嫌“老鼠仓”一案在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除了当事人的家属外,陆续有近两百名金融证券行业从业人员、媒体记者和普通公民来到上海一中院要求旁听案件审理。该院当即启用大法庭,打开大屏幕播放庭审同步视频供旁听。
用开放的胸怀接纳来自各界人士的监督,回应社会公众的诉求,传播司法公开公正的核心价值,这为上海一中院的法院文化注入了更接地气、更有人气的内涵。
前不久,一份细化为10个板块、30个子项目的法院文化建设规划意见新鲜出炉。根据这份规划,上海一中院将通过法院文化建设推进全院干警富有人文关怀精神的核心价值观的全面树立,并能在促进法治环境的自我修复和完善中有一番作为。
“请您从这边走,我们为您开启无障碍电梯。”曾经进入上海一中院审判大楼的残障人士都知道,即使是短短的一段台阶,也会有专人提供贴心的服务,帮着推轮椅、搀扶进电梯。
无论是安检、信访、法庭随处可见的无障碍设施,还是诉讼事务中心提供的眼镜、药品等便民小物件,或是专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法律书籍阅览的公众阅览室,每个细节都在向来人传递这样一种理念——法院的门槛要为群众放低,法院的文化要让群众共享。
进入执行程序的当事人往往会为联系不到成天在外办案的执行法官发愁,或是为相对繁琐的款项领取流程犯怵。但是在上海一中院,这些问题都变得简单。审判大厅里设置的执行事务中心里天天有工作人员守候,随时为当事人联系要找的法官、查询案件进程和办理各种执行相关事务。
揣着困难和问题的信访人来到上海一中院,会发现信访窗口每天都会安排一名审判长或者执行长值班,为来访者答疑解惑。想要跟院长直接反映情况也不是什么难事,除了常规的面对面院长接待以外,越来越多的当事人都了解到上海一中院还有个“院长在线”,可以在那里与院长进行线上交流。
6月20日晚,上海的法治天地频道里播出的一则新闻让观众们目睹了司法强有力的一面。
广东某公司在国际会展上展出并销售涉嫌侵权产品,在法官送达要求立即停止销售的裁定后,该公司公然对抗法院禁令。得知这一情况后,上海一中院法官和法警来到现场,将主要责任人贺某、陈某带到法院,并对对抗法院执行的这家公司和两名个人分别处以罚款10万元和拘留十日、罚款1万元的处罚。
上海一中院法官在执法办案中表现出来的专业和高效赢得了会展现场欧洲参展商们的一致赞许。比利时驻沪领事馆领事为此专程来到上海一中院,高度评价他们在创造上海良好法治环境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近年来,一些案件中反映出的诚信缺失现象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评论。去年年底,超市与供货商之间一度纠纷高发。“不论我们是盈利还是亏损,超市都要收取一定比例的返利,而超市却不用承担任何风险,这样的行为实质上就属于收取保底利润,违背了共担风险的原则,当然是不公平的。”在一起供货商与大型超市的上诉案件的庭审现场,作为供应商的上海某商贸公司代理人在审理中道出了由来已久的对超市的不满。
上海一中院对此类案件进行了梳理,认定双方是一种联营关系,为避免当事人讼累,对于货款和其他费用的结算一并处理,无需当事人另行提起诉讼或者反诉。对超市依据合同中自己拟定的保底利润条款提出的诉讼主张不予支持。另外,超市方面承诺提供的各项服务是否实际履行,一般要求超市方面对此举证。由此,妥善解决了一批同类纠纷,在法律尺度内为相对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提供扶助。
保护诚信,制裁违法,上海一中院人深信,只有渗透到司法过程中的法院文化,才能让人感受到法治的精神要义,焕发真正的生命力。
“法官沙龙”、“院长论坛”、“审判论坛”、“审判疑难问题研究小组”、“读者沙龙”、“青年法学沙龙”,上海一中院的咖啡吧时不时会高朋满座,这里除了经常弥漫着茶饮的香气,更回荡着思考、辩驳、争鸣的余音。
“合议庭的有效运行需要怎样的支持系统”、“审判活动中的思维定式”、“加强二审职能、推进适法共识”等一个个对法院审判工作运行有现实意义的话题,一一出现在上海一中院的沙龙活动中。这些交流平台为上海一中院的干警们创造思想交流和理论争鸣的氛围和场所,一时间一中院沙龙在上海的法学理论和实务界声名鹊起。
上海一中院沙龙的历史要追溯到2007年举办的第一次读者沙龙,以分享读书体会为主要内容的读者沙龙为大家提供了交流体验的机会。越来越多的干警通过读者沙龙活动参与到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的活动中来,并藉此在全院树立起崇尚学习的风气。行业专家、法学教授、兄弟法院审判一线的法官纷纷应邀参加一中院沙龙。这里“请进来”的是兄弟法院、各地高校、相关行业的“行家”,“走出去”的则是各个审判业务庭的“里手”。
在浓厚的学术调研氛围下,“学习型法院”建设效果逐步显现。法官们纷纷提笔,将自己学习、研究的感悟撰写各类调研文章。近三年上海一中院的法官撰写理论及实务调研论文1000余篇,其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80余次,有7件精品案例被最高人民法院公报选录,是全国法院系统录用案例数量最多的法院之一。法官们还纷纷走上讲台,在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华东政法大学等院校开设“司法前沿”、“审判实务”等课程,让学生们听得兴味盎然。从沙龙到课堂,一路都是学识文化的芬芳。